负面情绪重?4招让孩子走出“阴霾”
难适应新环境、有落差、有挫败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敏感脆弱、成绩下滑……国庆节期间,长春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心理科诊室每天都有近20个小患者,张晓敏主任提醒家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医生、家长配合治疗很关键。
“好学生”变得不自信
“初中生活跟我想的不一样,太难适应了!”坐在张晓敏主任面前,小美(化名)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小美在小学期间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又如愿考上一所理想的初中。但初中的学习节奏跟小学不同,学业的压力增加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都让她难以适应。
“新同学学习都特别好,还有特长。”小美坦言,相比之下,自己成绩一般,没有特长,备受打击,上课时常走神,成绩也下滑了。渐渐地,她失去了自信。
心理疏导解“心结”
“从小学到初中,确实有很大变化,需要你正确看待。重新审视自己,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要拿别人的优势与自己的劣势相比较,更不要妄自菲薄。”张晓敏主任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小美进行心理疏导,逐渐化解她的“心结”,做心理建设,帮她找回原有的自信心。经过引导,小美倾诉后,感觉轻松了不少,回顾了自己的成功之处,也自信了很多。
这样帮孩子渡“难关”
临床上,像小美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张晓敏主任建议,家长要留心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与疏导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让孩子早些远离负面情绪的困扰。那么,除了有心理医生指导,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1.以“过来人”身份,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让孩子了解进入新学期后的基本情况。
2.帮助孩子建立新学期新目标,让孩子对新学期有所期待。
3.有效的亲子陪伴,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来源。建议家长,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聊天。通过有效的亲子交流,缓解孩子焦虑情绪。
4.培养孩子一项业余爱好,可通过其他业余活动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呼唤全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愿在儿医人的守护下,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