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颈部有孔?这是先天性疾病——鳃裂瘘管!
孩子出生后,如果颈部有不明原因小孔(伴或不伴有分泌物),或反复红肿、流脓,可能是先天性疾病——鳃裂瘘管。鳃裂瘘管是什么病?最佳治疗时机是什么时候?今天,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李萍从疾病本质及治疗等方面,全面解读鳃裂瘘管,帮助大家建立科学认知。

认识鳃裂瘘管,源于胚胎发育的“小缺陷”
鳃裂瘘管并非后天感染或外伤导致,而是先天性颈部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根源要追溯到胎儿在母体中的胚胎发育阶段。在人类胚胎早期,颈部两侧会形成6对鳃弓,每对鳃弓之间对应着鳃裂,这些结构是胎儿呼吸系统和颈部组织发育的“基础框架”。正常情况下,随着胚胎不断生长,除了第1对鳃裂发育成外耳道和鼓膜外,其余鳃裂会逐渐闭合、退化,最终消失。但如果某些因素(如遗传因素、母体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干扰了鳃裂的正常闭合过程,就会在颈部留下异常的通道或囊状结构,这就是鳃裂瘘管(若仅表现为局部囊肿,则称为鳃裂囊肿;若两端均开口则为瘘管)。简单来说,鳃裂瘘管就像是胚胎发育“未完成的工程”,在颈部留下了一条本不该存在的“小通道”。这条通道可能一端开口于颈部皮肤表面,另一端连接咽喉部组织,也可能两端都封闭形成囊肿。


治疗鳃裂瘘管,手术是唯一“根治”方法
“鳃裂瘘管能通过吃药、打针治愈吗?” 答案是否定的。
药物(如抗生素)只能暂时控制感染,缓解红肿、疼痛等症状,但无法消除瘘管这个“根本问题”。只要瘘管存在,感染就会反复发生。因此,手术切除瘘管是治疗鳃裂瘘管的唯一根治方法。
手术时机:越早越好,感染控制后再手术。若患者未出现感染或感染次数较少,建议尽早手术(儿童可在1-3岁左右进行,此时身体耐受度较好,且瘘管尚未因反复感染变得复杂),避免后续反复感染导致瘘管粘连、分支增多,增加手术难度。若患者正处于感染期(如颈部红肿、流脓、形成脓肿),则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静脉输注抗生素),若已形成脓肿,需先切开引流,待感染完全控制、局部炎症消退后(通常在感染治愈后1-3个月),再进行手术。这样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医生提醒,及时干预可实现根治
鳃裂瘘管虽然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大家能认识其典型症状,及时就医确诊,在感染控制后尽早接受规范手术治疗,并做好术后护理,就能实现根治,避免反复感染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
请您广泛分享这篇科普,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有相关疾病咨询,可拨打电话:0431-89332192。
编辑:王凤娜
初审:李莉萍
复审:王启明
终审: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