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聋人日丨孩子的这些表现,说明听力有问题
俗话说“先聋后哑”,后天因素造成的聋哑对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巨大,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其听力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受外界影响更大,日常生活中呵护好孩子听力,使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家长应如何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又该怎样预防听力障碍呢?在9月25日“国际聋人日”即将到来之际,长春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李莉萍为大家详细解答。
这些情况需留意并保持随访
双亲或监护人对婴幼儿听力、言语发育觉得忧虑或疑问;儿童期永久性听力损失家族史;合并已知有听力损失(包括感音神经性和传导性)的综合征;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相关的生后感染,包括细菌性脑膜炎;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和风疹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等;新生儿期的危险指标,特别是具有换血治疗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与机械通气有关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以及需要膜肺治疗的状态;与进行性听力损失相关的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骨质硬化病和Usher综合征;神经退行性障碍,如:hunter综合征、感觉神经病、Friedreich运动失调、Charcol-Marie-tooth综合征;头颅外伤;反复发作或持续分泌性中耳炎3个月以上。
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筛查在我国已普遍开展,所有新生儿都应该接受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耳道内可能有羊水、分泌物阻塞等,筛查结果出现假阳性;或由于早产等原因导致神经系统发育欠成熟,以及出生后评分较低、婴儿哭闹及环境嘈杂等原因,导致第一次听力筛查未通过,这并不代表其听力真正有问题,需要在42天进行第二次听力筛查,建议在第二次听力筛查的时候检查耳道情况,去除耳道分泌物影响因素。第二次听力筛查再未通过,需要在出生3个月内做听力学诊断,出生6个月开始干预。听力筛查通过了也不代表听力一定没问题。有研究表明:20%~30%儿童的听力损失是迟发的、进行性的或波动性的,对于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即使通过出院前听力筛查,也须定期(每6个月)接受听力学监测,一直到3岁,并且相应年龄注意跟踪性监测,动态观察,早发现,早干预。
儿童期听力障碍表现
1.呼唤孩子时,孩子无反应或反应迟钝,而且孩子对声源的位置判别能力很差。如在孩子右方呼唤,他会转向相反或其他方向;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会问“什么”或“你再说一遍”,或表现出没听清或不明白的表情。
2.孩子与人交谈时,有眼睛紧盯着讲话人的嘴的习惯,或有向一侧偏头的表现。
3.发音不准确,讲话不清楚,韵母音很重,这是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家长常误认为孩子是在发音器官上出了问题。
4.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提的问题常答非所问。
5.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时,离得很近,或将电视机或收音机的声音调得很大。
预防听力障碍手段
听力障碍目前不可根治,但可防可控。主要防控手段有:
一级预防:婚前孕前耳聋基因检测;
二级预防:高危孕妇产前筛查与诊断;
三级预防: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
其中,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作为出生缺陷二级防控的利器,是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通过规范化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够及时发现胎儿异常,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每个家庭孕育一个健康宝贝的心愿。
在此,李莉萍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在各年龄阶段没有出现相应反应或表现,以及出现听力减退的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听力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