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治疗!稳住脊柱健康,让孩子不走“弯”路
“孩子体检报告上写着‘脊柱形态异常,建议排查脊柱侧弯’,这会不会影响他今后的生活?”正值中小学生体检季,不少家长拿到报告后陷入焦虑。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景占英(主持科室工作)表示,脊柱侧弯虽在青少年中高发,但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希望家长们能掌握要点、科学应对。

认识:什么是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远非简单的“驼背”,而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在临床上X线上测量Cobb角大于10度,即定义为脊柱侧弯。
· 从正面看:脊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现“C”型或“S”型曲线。
· 从侧面看:正常的脊柱有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而脊柱侧弯患者可能伴有生理曲度的异常,例如平背或过度后凸。
· 从水平面看:伴随着侧弯,脊柱的椎体还会发生旋转,这也是导致“剃刀背”(肋骨隆起)的主要原因。

筛查:学校+家庭双防线,早发现是关键
为何学校要重点筛查脊柱侧弯?景占英副主任解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脊柱侧弯有加重风险,筛查是“早发现”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学校筛查中,医生常会用“Adam试验”初步判断:让孩子直膝合足立正,双臂伸直合掌,缓慢弯腰至90度,双手贴向双膝。此时从前后方观察,若出现两侧背部不等高(即“剃刀背”),就可能存在问题,医生会用专用仪器进一步测量。
家长在家也能定期自查,记住6个要点:
看双肩:自然站立时,双肩是否等高;
看肩胛骨:两侧是否对称,有无一侧向后凸起;
看腰线:双臂下垂时,腰部褶皱弧线是否对称;
看骨盆:自然站立时,骨盆是否等高;
看脊柱:用笔画出背部棘突连线,观察是否笔直;
做前屈:重复“Adam试验”,从后方看背部是否平整。
只要有一项明显不对称,就需提高警惕。

应对:先确诊再分级,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拿到“异常”报告后,别慌也别乱试偏方,遵循“确诊-分级-治疗”的科学路径最靠谱。
第一步是专业确诊。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拍摄全脊柱X光片进行确诊——这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检查结果测出脊柱弯曲的“Cobb角”(即侧弯角度),角度大小直接决定后续方案。
第二步是分级管理:
角度<10°:不算脊柱侧弯,但仍需关注。建议多做体育锻炼保持体态,每6个月复查一次,防止度数上升;
10°~20°(轻度):以观察和物理治疗为主。不用戴支具或手术,但必须每6个月复查,同时做针对性康复训练(普通游泳、跑步无法替代),改善姿势、控制发展;
21°~45°(中度):支具+物理治疗结合。若孩子仍有生长潜力,医生会建议戴矫形支具,通过“支撑”防止侧弯加重,同时配合训练维持肌肉功能,戴支具时间需严格遵医嘱;
>45°(重度):可能需要手术。若侧弯持续加重,或已影响心肺功能、引发疼痛,需要矫正畸形、稳定脊柱。

避坑:这3个常见误区,家长要避开
面对脊柱侧弯,不少家长容易轻信“偏方”,反而耽误干预时机。景占英副主任特别澄清3个误区:
误区 1:“背背佳”能治侧弯?不能。“背背佳”只能改善驼背,无法像专业矫形支具那样提供“三点力学矫正力”,对结构性侧弯无效,长期穿还可能让肌肉变无力,反而伤脊柱。
误区 2:多做单侧运动能矫正?不科学。脊柱侧弯是三维畸形,单纯单侧拉伸或力量训练会打破肌肉平衡,甚至加重问题。必须在康复师指导下,做针对性的不对称训练。
误区 3:孩子长大就会自己好?基本不会。度数超过10°的特发性脊柱侧弯,自愈概率极低,青春期反而可能加重。早干预、早管理才是关键。

体检查出异常不是判决,而是科学管理的开始。景占英副主任提醒家长,保持理性、及时就医、配合专业治疗,帮助孩子在生长发育期稳住脊柱健康,拥有挺拔体态。
编辑:王凤娜
初审:景占英
复审:王启明
终审: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