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防or引导?智慧应对暑期儿童电子产品六策略
暑假,孩子们在完成作业外,都在忙什么?是不是手机、平板爱不释手?在电子产品一股脑涌进日常生活时,家长该如何管理,才能让孩子们不上瘾、不沉迷?今天,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心理科主任王艳波教您几招!
事前约法三章,遵守承诺
在玩电子产品前可以约法三章,比如电子产品使用总时长、使用时段、违章处理方案等。这个章法不是家长独断制定,而是要与孩子共同商讨,孩子同意后,形成文字公约,可以签字,甚至张贴在醒目的地方,这样才有契约效应,才能遵照执行。在执行中如果发现不妥,需要与孩子共同协商更改。
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生活中有这样的画面:妈妈看6岁的女儿写作业。看女儿还算认真,妈妈在一旁拿手机放松,叮铃一声,妈妈还没回过神,女儿诡秘一笑:“妈妈,我猜你在淘宝上又下了一单。”家长希望孩子注意力集中,但此时却成为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破坏者,也是电子产品的引入者。再比如,爸爸命令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你好好写作业,我上班太累了,打一会儿‘王者’放松下。”在爸爸的世界里,小孩子不能玩游戏,但我是大人,我可以。殊不知,孩子的内心早已五味杂陈,凭什么他就可以玩游戏,我就不行;凭什么就我一个人学习,他们都在玩……
这样的场景,值得家长好好反思。建议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可以读书或安静地做家务,切忌玩电子产品。家长请重视:行为榜样的力量远胜过口头说教。
走进儿童世界,共玩共享
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看家长如何利用。把手机交给孩子,不是只限制使用时间就行了。家长要了解孩子用手机做什么,是浏览网页、刷短视频、打游戏,还是与小伙伴聊天。无论做什么,家长都要关注,比如刷网页、短视频的内容,是新闻类、搞笑类,还是动漫类,家长能否比孩子了解得更多?如果家长能在关注点上与孩子同频,就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了讨论的空间,也有了协商的余地。如果是玩游戏,家长有高过孩子的段位,能给其建议,家长的管理在孩子的心目中会更有分量。
了解孩子内心需求,提供价值感
一位高中生说:“我学习不好、长得不帅,同学都不喜欢自己。但在游戏中没有人知道我的‘底细’,并尊称我为‘大哥’,有时还求助我支招,他们需要我。”
孩子在虚拟世界找到了价值感,感受到被需要的惬意。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可以放手给孩子布置家务、放手让孩子操持外务,放手让孩子做比较重要的事儿,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任凭家长摆布(或批评或表扬或嘲讽)的木偶,只有满足孩子的独立感、成人感,他才愿意走进现实生活而不是虚拟世界。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高效陪伴
有些孩子是因为无聊、无事可干才玩手机、平板游戏的,所以,高质量的陪伴是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有效方法。有的家长自己在家从来不玩电子产品,家里也没有电视,在工作之余除了家务就是家庭活动,比如亲子共读、实事评议、亲子游戏、户外运动等,虽然看起来有些极端,但是确实避免了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同时在家庭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议家长每天拿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高效陪伴孩子。
注重内驱力,避免错误激励
会有家长这样承诺:“你好好写作业,1个小时把三科作业写完,就让你玩1个小时手机。”看起来孩子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达成了玩手机的愿望,似乎世界美好。然而,孩子在极端渴望玩手机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质量未必过关。更重要的是,经常应用这种奖赏,会摧毁儿童的内驱力,学习知识或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逐渐被外来奖励所取代,一旦失去奖赏,作业就很难完成。
亲爱的家长,孩子与电子产品的相处之道,并非简单的“堵”与“防”,而在于充满智慧的“引”与“导”。暑期是孩子的休整时光,也是亲子关系升华的契机。让我们从此刻开始,用智慧与爱,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充实的假期,陪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收获真正的成长与快乐!
编辑:王凤娜
初审:魏志刚
复审:王启明
终审: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