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不想上学……这是孩子需要心理疏导的信号
春节后上班,“打工人”是不是有这些感觉:起床困难、打不起精神、不想工作、感觉疲惫……成年人切换作息模式尚且不能立即适应,“小孩哥”“小孩姐”开学后出现状况更是在所难免,出现这种情况,情绪疏导、心理调节要及时安排上。
小小少年,也有烦恼
每到新学期,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心理门诊总能遇到“开学焦虑”的孩子,睡不着、起不来、吃不香、学不懂、心情差……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新一轮“亲子战争”的苗头开始若隐若现。
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王艳波表示,开学季,有些孩子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不适。比如,有的孩子把作业拖到假期最后一小段时间,“赶工期”带来的压力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焦虑。还有的孩子开学后没能跳出假期的舒适圈,表现出行为懒散、课堂状态差、作业拖拉等。
隐性问题,不容忽视
王艳波副主任介绍说,正常情况下,孩子们经过几天的调整,就能够适应学校生活,走回正轨。如果长时间表现出焦虑紧张、课堂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家长就要注意了。例如,高功能自闭症就是一种隐性的发育行为疾病。有这方面问题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能力很强,大家都认为他/她很聪明,记忆力很好。但是随着课业内容增多,隐性的心理问题就会显现。比如,被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就会大发脾气,和平时反差极大。还有的孩子会表现出过度退缩,原本对他/她来讲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突然不会了,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总是卡壳,甚至回答不出来。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有效互动,及时进行沟通,一旦孩子出现持续的焦虑紧张、过度发脾气、行为冲动过激等现象,就要及时进行干预,必要时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心理援助。
真正理解,合理期待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如:认知能力、情绪特征、行为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一面,也会经历变化。如果家长没能经常性地深入了解,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或过低,与孩子本身的能力不一致,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以自己头脑中想象的样子或者以某个人为榜样去塑造孩子。如果这些要求和孩子本身的想法背道而驰,或者相差比较远,就很难达到家长的期望,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
由此提醒广大家长,要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接纳孩子的个体特征,蹲下身来与孩子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陪伴他们走好心路历程。
术业专攻,呵护成长
长春市儿童医院是吉林省最早成立儿童心理科的医院,医生、评估师、训练治疗师都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基本能力不足、自闭症、发育落后等问题的孩子进行仪器、人工等全方位训练;针对不同问题的孩子,提供心理行为问题或发育行为方面的家庭养育指导;针对0~3岁、3~6岁的“问题孩子”,提供既科学专业又简便易学,能在家里具体执行的家庭处方。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未成熟,无论是新学期开学还是日常学习生活,培养一个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举止从容的阳光少年,是每一个家庭的心愿。新的学期,新的挑战,长春市儿童医院希望帮助所有孩子克服困难、减轻焦虑、拆除障碍、勇往直前,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旅程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