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 | 请放下手机,多跟孩子说说话
从第一声啼哭到说出完整句子,短短三年内,宝宝完成了静默的“语言革命”,而其核心密码就藏在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点滴瞬间。在生活越来越“智能化”的当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吴秀丽呼吁,放下手机,用真实的交流为孩子铺设语言发展的轨道。
理解先于表达
婴儿在尚未开口说话时,已能通过观察和聆听理解成人的语言,这意味着“理解”是语言形成的基础。12-36个月是词汇和语法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吴秀丽主任强调,这一阶段,婴儿大脑通过反复的语言刺激来强化神经回路,而父母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及情感反馈,可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语言网络。若缺乏互动,语言发展的核心环节——“理解”将严重缺失。
语言发展的隐形阻碍
近五年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言语语言障碍患儿比例上升,其中,因家长沉迷电子设备导致孩子语言环境匮乏成为共性诱因之一。吴秀丽主任表示,电子设备提供的声音单调、缺乏情感变化,无法替代真实互动中的多维信息输入。当父母沉浸于手机而减少与孩子的交流时,语言核心区的神经元连接难以充分激活,直接影响词汇积累和语法构建。后天语言环境缺失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康复治疗助力语言重建
医院康复科有多种方案治疗患儿语言障碍:
☆吞咽言语治疗仪:通过电刺激强化口腔肌肉功能,30次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患儿发音清晰度显著改善。
☆一对一言语训练:康复师针对性指导患儿练习舌尖音、舌面音等发音技巧,结合游戏提升语言表达兴趣。
☆头针疗法:在头部特定穴位施针,刺激语言区神经活性,无副作用且疗效稳定。
吴秀丽主任强调,所有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家长切不可自行尝试。
打造理想语言环境
☆创造无屏亲子时光:用儿歌、手指谣或户外活动替代电子娱乐,增加社交语言刺激。
☆高质量互动:扩展对话:孩子说“车”,家长可回应“对,那是一辆红色的消防车,它正在灭火。”
☆亲子共读:每日15分钟绘本阅读,能显著提升语言相关脑区活跃度。
☆生活化游戏:如模仿动物叫声、超市物品命名等,将学习融入日常。
值此5月18日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的重要成员,长春市儿童医院愿与家长携手,关注儿童语言健康,共同为孩子铺设语言发展之路。
编辑:王凤娜
初审:吴秀丽
复审:王启明
终审:王 莹 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