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疱疹、皮疹……小心是这种病毒
每到夏秋季节,长春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患儿都会增多,今年也不例外。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王长青介绍,近一段时间,来就诊的患儿多数表现为口腔黏膜有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有的在手、足、臀部等部位有皮疹、疱疹,患病早期出现发热、嗓子痛、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感冒症状。上述症状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表现。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见。
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小儿手不卫生,带有病毒,或不洗手就吃东西,或有吸吮手指的习惯。
呼吸道传播: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物品传染。
出现这些症状说明病情加重
部分病情严重(特别是小于3岁)的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疾病。极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患儿留有后遗症。如果患儿出现以下症状,说明病情正在加重,家长一定要警惕: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精神差,呕吐,易惊,惊跳,肢体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齐,有抽泣样呼吸或叹气样呼吸,心率快,出冷汗,手脚发凉,血压升高或降低。
视病情轻重 对症治疗
如果患儿仅有皮疹和咽峡部疱疹,可居家治疗观察,应用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药物及促进皮肤黏膜修复的药物即可。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确定是否为疱疹性咽峡炎,同时,检查手足有无皮疹。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手足皮疹、精神不振、呕吐、惊跳等情况,需住院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做相应的治疗。
接种疫苗 做到“三勤”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5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EV71疫苗。超过6月龄宝宝即可接种疫苗,共2剂,间隔1个月接种。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督促儿童做到“三勤”。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勤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时,尽量避免带宝宝到人多或者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勤清洁:不吃生食、不饮凉水;患儿应与家人分餐,餐具、奶瓶等使用前需消毒;玩具、被褥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以专业的技术,倾心为患儿服务。医护人员也希望家长正确认识传染性疾病,并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