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物or异物?8岁女童鼻塞1年加重,儿医揪出伪装“真凶”
鼻塞、打鼾、张口呼吸……鼻腔肿物?还是鼻腔异物?近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接诊了一位鼻塞患儿,经过精准诊断,排除肿物,精准擒拿“元凶”——深藏1年的异物。
奇怪:症状加重的鼻塞
2024年6月,7岁女童倩倩(化名)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然出现鼻塞症状。起初,家长认为是普通感冒,便用生理海水为其喷鼻,症状短暂缓解。家长也就没太在意,也未就医。不过,时隔一年,在2025年6月初,倩倩又出现鼻塞症状,并且比以前严重,甚至睡觉时出现频繁打鼾、张口呼吸、反复咽痛的情况,睡眠也受到影响。这回引起家长的警觉,为什么又出现鼻塞?带着疑问和进一步诊治的愿望,家长于6月17日带着倩倩慕名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向当日出诊的北京儿童医院常驻专家、长春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杨小健求助。
疑虑:“元凶”或是“肿物”
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果显示:右侧下鼻甲前端存在广基地新生物,高度怀疑是“肿物”。如果真的是鼻腔肿物,手术是最佳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治疗,耳鼻喉科将倩倩收入院。杨小健副院长结合检查结果,与团队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手术治疗。家长一听可能是肿物,也开始焦虑起来。经与家长充分沟通后,杨小健副院长、李莉萍主任带领团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为精确确定“肿物”的边界,术前又完善了CT和核磁检查,并分别制定了应对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应急预案。
虚惊:藏身1年“异物”现形
术中,在鼻内镜的辅助下,杨小健副院长切开肿胀的黏膜,发现“肿物”是直径超过2cm的圆形异物,质软且有弹性。因在鼻腔内时间太久,异物已经被紧紧包裹在黏膜中,并压迫造成周围组织(鼻甲、鼻中隔)被破坏,通过外部检查,无法辨别。术中同时可见鼻腔黏膜被压迫吸收、骨性组织变形。在李莉萍主任及团队的配合下,杨小健副院长顺利地取出直径约2.5cm的异物,困扰患儿一年多的鼻塞、呼吸不畅等问题顺利解决。
得知不是肿物而是异物并且异物被顺利取出的消息,家长这才放心。术后,倩倩恢复良好。在其顺利出院后,医生及时跟进随访,了解恢复情况。在之后的两次到院复查中,倩倩的鼻腔恢复良好。看到孩子恢复得这么好,家长特别向杨小健副院长、李莉萍主任及团队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提醒:别让它“偷走”孩子的呼吸
鼻腔异物是儿童常见急症,误诊或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终身后遗症。家长要教育告知孩子鼻腔异物的危害,鼓励及时告知大人。若发现孩子单侧鼻塞、流脓涕或呼气有臭味,要及时就医。
需要警惕的是,儿童鼻塞并非仅由异物引起,鼻腔肿物同样危险不可忽视。若肿物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同侧鼻腔吸气受阻、嗅觉障碍、头晕头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出现并发感染,更会引发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反应。此外,鼻腔肿物的占位效应还可能影响患儿颌面部发育。
李莉萍主任表示,对于手术治疗鼻腔异物,术前做好充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以此次案例为例,由于患儿鼻腔包裹异物时间较长,仅凭借CT、核磁检查也难以辨别,还需术中仔细甄别。此外,手术的完美成功,也得益于术中主刀医生处置果断,及时调整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伤害患儿鼻腔内的其他组织。
编辑:王凤娜
初审:李莉萍
复审:王启明
终审: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