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 | 脱敏治疗破译呼吸密码,17岁少女逆袭追梦
当17岁的欣欣(化名)带着爽朗的笑声踏入大学校园时,或许没人想到这个眉眼弯弯的少女,曾与“季节限定”烦恼缠斗了整整四年。只因她被过敏性鼻炎、哮喘这对麻烦的“呼吸道兄弟”盯上了。
脱敏疗法,让她的呼吸变得畅快
从初中起,欣欣就常挂着“兔子鼻”——每逢换季就鼻塞流涕,眼睛也揉得通红。夜间还会被胸闷憋醒,剧烈的咳嗽伴着喘息声让全家都揪心。经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胡亮诊断,原来是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在作祟,皮肤点刺尘螨过敏4+、总IgE超标,都在提示免疫系统处于“过敏警报”状态。
胡亮主任采取了尘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结合吸入治疗方案,对其进行规范治疗。经三年的雾化吸入和皮下注射(SCIT),欣欣不仅控制了病情,成为校运动会上的“接力冠军”,还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他解释,临床上约有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出现过敏性哮喘,它们在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方面极为相似,因此临床上又统称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而脱敏疗法这种通过递增过敏原剂量重塑免疫平衡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控制鼻炎,还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全身激素的使用。
关于吸入治疗,这些误区您得知道
今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主题是“让吸入治疗,人人可及”。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道现实的考题。胡亮主任介绍,目前针对吸入治疗,主要面临三大难题:部分基层医院,仍缺乏常规吸入药物或雾化装置;很多家长对“吸入治疗”有误解,担心存在“激素副作用”;不少患者因不会正确使用,而未达到疗效。总的来说,不是药没用,而是“不会用”,而吸入治疗,才是哮喘规范治疗的核心。
针对家长们问得最多、且最关心的“吸入治疗是否安全?激素会伤身吗?”等问题,胡亮主任想澄清三个误区:
误区1:吸入激素=打针吃激素。吸入激素是“局部用药”,直达肺部,剂量非常小,和系统性使用激素(如口服或注射)完全不同。
误区2:用了吸入药就戒不掉。其实吸入激素是基础控制用药,就像高血压患者吃降压药一样,是维持病情稳定的关键。当哮喘症状控制良好,医生会逐步减量甚至停药。
误区3:吸入药只在发作时用。大错特错!哮喘是慢性炎症病变,而吸入激素需要“每日用药”以控制炎症,不是只在发作时“救急”。
在世界哮喘日来临之际,胡亮主任还想送给家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儿的家长三句话:一、别怕激素,别信偏方,规范治疗最重要。二、吸入药不是“上瘾”,是“救命”。三、定期复查+医生指导,才能安心成长。
今年5月,就让我们一起为“让吸入治疗,人人可及”发声,让哮喘儿童不再被“喘息”束缚,快乐奔向健康人生的终点线。
编辑:王凤娜
初审:胡 亮
复审:王启明
终审:王 莹 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