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3岁女孩肚子疼,没想到肚子里竟然取出这么个“大家伙”
查出有息肉,位置很特别
10月26日,3岁小宝因肚子疼被家人带到长春市儿童医院就诊,彩超检查显示肠内有息肉。按理说,息肉不会引起疼痛,但小宝的息肉长在了结肠肝曲处,息肉太大,拖拽肠粘膜,反复出现肠套叠,引发肠痛。
套叠处已水肿
检查结果出来后,小宝住院了,准备做息肉切除。鉴于套叠处已经水肿,小宝做了2天消炎。10月28日,内镜中心副主任边鹏,在主任赵芳兴和中心团队成员的协助下,采用镜下尼龙绳结扎后切除术成功切下息肉。经测量,息肉直径为3.5X4.0cm,由于息肉太大,根部比较粗,手术过程中,要严格规避出血、结肠粘膜穿孔、
一旦便血,要高度警惕
边鹏介绍,目前,1-6岁的孩子出现息肉的较多,病因尚不明确,但达到3.5X4.0cm,这个息肉至少已经长了1年多。息肉不会造成痛感,不易被发现,但会有无痛性血便症状,一旦发现宝宝便血,要警惕有息肉,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别等息肉越来越大,导致肠梗阻、
息肉知识小链接
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也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的。幼年性息肉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主要有五种推测:慢性炎症刺激;慢性机械刺激;胚胎组织异位;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息肉可突然脱落致大出血,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低位的息肉排便时可将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坏死。患儿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个别高位息肉患儿的便血和粪便相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单发的幼年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