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烦躁、焦虑……儿童感染新冠后心理要正确调适
疫情当下,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易感染新冠病毒。疾病会带来负面情绪的释放,家长需正确对待和引导。长春市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心理科主任张晓敏有几点建议,家长可以参考。
家长:分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本次疫情中,患儿多为高热症状,家长难免担心高热会烧坏大脑、留下后遗症,出现焦虑情绪。
此时,家长要积极平衡多重社会角色,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允许自己不是全能的人,不要因暂时无法兼顾工作与照顾孩子而为难自己,要积极寻求家人、朋友和公司等多方支持,从而形成温暖有力的联盟体;如果难以承受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家长作为照顾者要先调整好心态,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避免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影响。
孩子:积极示范给予安抚和陪伴
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自卑、自责等情绪,也可能会因病痛的侵扰而哭闹、烦躁、发脾气。此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和安慰,因为在应对疾病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和行动,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也是家长为孩子做出示范的好机会。那么,请家长这样做:
★ 多倾听孩子诉说内心的感受和身体的不适感,积极给予支持、陪伴和安抚,以减少孩子的自责感和不适感;
★ 科学传递疫情信息,对孩子提出的新冠病毒相关问题,不要回避,可以利用绘本、漫画、视频动画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以缓解孩子的恐惧情绪,建立战胜病毒的信心;
★ 让孩子懂得生病是人生中的常事,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学会科学地战胜它。这个过程也正如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不要怕,想办法应对,有把坏事变好事的信心和力量,勇敢闯关;
★ 保持孩子清新的生活环境、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加快战胜病毒的速度,让孩子身心得到激励。
应对:增强信息“免疫力”
“生姜、辣椒能预防新冠”“一直戴口罩会导致肺部结节”“早‘阳’早好”……特殊时期,一些传言往往披着吸引眼球的特殊“外衣”在网络上传播,所以,家长在提高自身和家人免疫力的同时,也应该增强信息“免疫力”,科学认知,避免听信谣言。
发育行为、心理科愿与家长一起,以积极的心态,守护孩子心理健康,安然渡过疫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