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有13年糖尿病史,昏迷中被送进PICU……
“医生,快救救我儿子!”5月6日16时54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一楼原本平静的氛围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瞬间打破
昏迷不醒:检查结果更揪心
被紧急送到医院的是一位16岁的少年。13年前,他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多年来,由于用药不规律,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前来就诊的4天前,患儿出现间断性呕吐,到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医院迅速为患儿开通绿色通道,儿童重症监护科主任单立业,副主任李丹,医生李仙玉、王智毅以及护理团队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看到各项检查结果,仍不由紧皱眉头:血糖数值危急,处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状态,存在酸碱失衡、高血钾、低钠等内环境紊乱表现,瞬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随时危及生命安全。
分秒必争:打响生命保卫战
时间就是生命!单立业主任紧盯着屏幕上闪烁着的生命体征数值,快速下达指令,李仙玉医生和王智毅医生迅速行动,分工明确,熟练而急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设备,争分夺秒地与死神展开较量。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患儿的心率平稳下来。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危险依然如影随形,大家一刻也不敢放松,紧盯着监护仪上的各项数据,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状况频发:生命再次被威胁
当天晚上,经治医生李仙玉留守在患儿床旁。她时不时地俯下身,仔细查看患儿的情况,轻轻为他掖好被角。“嘀嘀嘀——”突然,仪器警报声响起,患儿出现心律失常的危急状况。李仙玉医生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在闻讯赶来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患儿的心率再次平稳下来。这一晚,2份病危通知书让家属紧张焦虑到了极点;这一晚,医护人员们更是神经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
清醒时刻:72小时昼夜守护
待患儿血压稳定后,在单立业主任的指导下,李仙玉医生为患儿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尽快调整其紊乱的内环境。在随后的72小时内,各值班医生轮流守护在患儿床旁,时刻关注着各项指标的变化,根据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们同样坚守岗位,严格按照医嘱为患儿调整药物剂量,细心地为他擦拭身体,防止出现破溃和感染等情况。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患儿终于恢复了意识。医护人员也忘却了连日的疲惫,露出欣慰的笑容。
转危为安:收获家属感谢信
又经过3天的全力救治,患儿的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逐渐平稳,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家属特意送来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和赞美。当监护仪的警报声渐渐平息,当患儿的睫毛微微颤动,一个家庭的希望便在此刻重新点亮。儿童重症监护科将始终以精湛医术为盾,以温暖关怀为灯,守护每一个生命的绽放。
健康下一站
提起糖尿病这个词,大家想到的首先是成人(大多2型糖尿病),其实儿童也有糖尿病,且90%是1型糖尿病,大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那孩子确诊为糖尿病后该怎么办?据单立业主任介绍,患1型糖尿病的“小糖人”,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要注意规范用药,饮食方面要合理安排每日热量摄入,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保证饮食多样性;运动方面可以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单立业主任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的儿童青少年,要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
编辑:王凤娜
初审:单立业
复审:王启明
终审:王 莹 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