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 | “黄码医院”里的儿医守护
望着120急救车渐渐消失在夜色里,儿医医护又转身回到门诊继续患儿救治工作。组建“黄码医院”儿科至今,这样的救治、转运已成常态,而大家能做的便是全力救治、全心守护,惟愿所有患儿都能尽快康复。
17位骨干精英,凝聚出征力量
3月10日,这是团队进驻“黄码医院”的第一天,迈进这里对每个人都是考验。好在,这支由呼吸科、新生儿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科、中医科、儿保科、心脏病诊疗中心的医护骨干以及刚从“红码医院”返回的3名医生共同组成的17人团队,个个都有着过硬的技术和超强的防护意识,有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这也是团队出征的底气。
直面确诊病例,想的是“先救人”
进驻“黄码医院”,组建儿科门诊,相当于给大家戴上“紧箍咒”,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医疗质量不能打折扣。有这样一个病例:患儿持续发烧2天,伴间断抽搐半小时,来到“黄码医院”儿科就诊。门诊流调时,医护发现患儿妈妈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在方舱医院治疗。作为密接人员,患儿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但鉴于患儿病情危急,团队来不及等他的核酸结果,马上评估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和解痉止抽等治疗。期间,他们还不断安抚焦虑的患儿家属。经过救治,患儿生命体征渐渐平稳。后来核酸回报:患儿阳性。
1小时一换药,守了整整16小时
“14瓶药,今晚都要打完,一定注意看护好!”“放心吧!”需要注射的是一位白山的患儿,患有川崎病的她在长春治疗,后转诊至“黄码医院”。来院时,患儿还在发烧,她的爸爸妈妈都很焦虑。这14瓶药对患儿的治疗很关键。见此情况,团队马上增派人力,专人看护患儿,每小时换药一次并记录病情变化。
天明时分,药打完了,烧退了,患儿也睡了一个安稳觉,精神多了。16个小时的守护,虽然隔着护目镜,妈妈依然看到了护士疲惫的双眼,她连声说“谢谢”。热饭、倒水、聊天……在患儿治疗期间,医护们给予细致的生活照顾,让家长和患儿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安抚情绪,医生电话成了心理热线
对于儿医团队来说,治疗患儿疾病不是难题,最难的是安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来院患儿家长的情绪多是崩溃的,看病之余,还有很多顾虑。于是,医生团队为来就诊的患儿家长建起一个专属微信群,他们的疑虑随时发群里,医生及时给予解答。
如果是红码患儿,涉及到转运,需要做的会更多。他们清晰地记得,8个家庭、22口人等待转运时的场景,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有需求,无论是物资上,还是心理上。医护团队在保证诊疗的同时,不间断地给他们关怀,接诊医生的电话一度成了热线。一名15岁的女孩,独自来院,在确诊后,她特别害怕,为了缓解女孩的恐惧,医生给她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直到她情绪平稳了。那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很疲惫。
40多天的坚守,约400位患儿在这里得到救治,127位新冠肺炎确诊患儿得到转运妥善安置。每一位医护人员和他们的患儿都有一段故事,情节里充满了惊险、焦躁、感动和温暖,也充满了“儿医人”真情的流露和责任感。坚守,因职责所在,因守护的信念使然……这些点滴都将成为战疫历程中永恒的画面。